可就在这个时候,门卫室送过来一封信函,秘书接过后呈交给教员,教员看时,只见信封上赫然写着“陈掖贤致信主席”的字样。
教员打开信封,里边是一首诗,诗词的字里行间尽是谩骂和讽刺,教员看后脸色大变,开口问道:“陈掖贤是什么人”?
见教员提及,秘书赶紧说道,陈掖贤是革命烈士赵一曼的儿子。教员沉思片刻,拿起笔提了“6个字”交给了工作人员。
那么,关于陈掖贤信的背后,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今天文史君来与大家聊一聊。
赵一曼,原名李坤泰,又名李一超,字淑宁,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,是一位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。
她早年接受革命新思想,五四运动后开始接触并阅读革命书刊,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1926年加入中国。
九一八事变后,赵一曼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前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,先后历任重要岗位。
为了安全起见,她在长江边上租了一间小木屋,可也就是那时,赵一曼到了分娩时刻。
当时房东太太因忌讳孕妇在自家生孩子而将她赶了出去,在那个寒冷的夜晚,赵一曼忍着剧痛在草垛旁度过了一夜。
后在隔壁搬运工的帮助下,赵一曼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,也就是陈掖贤,小名为“宁儿”。
到了1930年,陈掖贤已经2岁多了,为了儿子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,她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,将儿子托付给了一个可靠的朋友。
陈岳云,当时是一个小官吏,生活在武汉,凤凰彩票家庭安定。对于陈掖贤的到来,陈岳云视若己出,也使得陈掖贤享受到了幸福的生活。
在狱中,她遭受了敌人残酷的刑讯,但始终宁死不屈,严词痛斥日军的侵略罪行。
然而对于年仅8岁的陈掖贤来说,那时也根本不知道她的母亲就是伟大的英雄赵一曼,也不知道母亲已经牺牲。
在那一时期,他结识了堂兄任贵琪,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任贵琪出生在任弼时家庭,观念先进,思想独特。
后来,抗日战争爆发后,陈掖贤与堂兄一同前往重庆,进入由养父陈岳云经营的一家印刷公司。
然而,就是在印刷公司工作期间,陈掖贤从一名同事口中得知一个惊人的秘密,他并不是陈岳云的亲生儿子。
陈岳云知道陈掖贤已经长大了,也没法再隐瞒了,于是将赵一曼的事迹全部告诉给了陈掖贤。
以前在养父家生活时,凤凰彩票陈掖贤总听到有人称他为“野孩子”,原来别人说的都是真的。
自此以后,寄人篱下的陈掖贤一直心怀不安,惶恐之中他愈发表现得乖巧听话,但也正因如此,给他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创伤,为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。
有一天,陈掖贤因病在宿舍休息,可令他没想到的是,正在他被病痛折磨之际,一个身形高大的男人突然闯入,企图对他不轨。
虽然没有得逞,但那件事在陈掖贤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阴影,加之此前的经历,严重影响了他的性格发展。
自此之后,陈掖贤的思想变得异常极端,经常独自躲在小房间里,拒绝与人交流,甚至见到生人后,都不能开口说话。
他说,妈妈用生命保卫了党和人民,而自己并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,不应领取这份荣誉。
2年后,1959年两人便遗憾地离了婚。离婚后,对原本就内向、怯懦的陈掖贤来说,又是一重沉重的打击。
当时正值困难时期,根据陈掖贤同事的回忆,他们的劳动强度并不大,但是最大的困难就是饿和困。
当时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,物资十分短缺,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,全国几乎都处于贫困和饥饿的状态。
出于关爱,当时陈岳云带着陈掖贤到政协礼堂餐厅用餐券吃了一顿大餐,“红烧狮子头”。谁知吃完那顿饭后,陈掖贤的思想负担更加沉重了。
他看到身边的人都在饥饿中,又想起牺牲的母亲,还有家乡传来的有人饿死的消息,他觉得他吃的“红烧狮子头”,是特权,是浪费,是可耻。
他觉得羞愧难当,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抬头看人。他总觉得,大家都在用异样的眼光在看他。
最后,他决定将心中沉重的思想和艰苦情况汇报给教员,于是写了一首略带讽刺的《忆秦娥》,于是便有了文初教员看信的场景。
话说,当时教员知道写信的人是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后,却并不知道陈掖贤已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了。
教员为了工作人员不过分追究陈掖贤的责任,特意批复了六个字:“不要追究此事”。
然而,陈掖贤在没有等到教员的回复后,心里的负担更加沉重,后来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工作。
再往后,朋友们看到他的病情更加严重,于是带他去医院接受治疗,当时陈掖贤被确诊后在病房里住了几个月。
直到1982年的一天,工友们发现陈掖贤没有来上班,到了他的家里才发现,陈掖贤已经自缢身亡了。
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,既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,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奈和迷茫,多少令人有些伤感。